间充质干细胞对肠道菌群影响的作用机制2022-10-10 08:48:21
最常见的肠道损伤疾病是炎症性肠病,多项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中菌群数量、丰度及种类与正常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饮酒是引发炎症性肠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酒精可破坏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导致肠道通透性过高,促进炎性因子增加,菌群中的厚壁菌和拟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另外,在外科手术中,肠道疾病需进行肠道切除或移植,手术过程中难免产生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会激活TLR级联反应,产生持久性的促炎反应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损伤使肠道屏障被破坏,改变了肠道内环境,肠道内环境是肠道菌群的生存基础,肠道内环境改变会导致肠道菌群变化。临床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发现,几种常见肠道疾病的肠道菌群功能和组成发生了改变,表明对肠道菌群而言间充质干细胞相当于异物,将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功能,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肠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丰度与治疗之前相比提高了30%。
NAGASHIMA等发现,间充质细胞不仅可诱导肠道菌群多样性的产生,还可调节IgA的产生并保持肠道共生平衡。肠道细菌与间充质干细胞的相互作用触发了环氧化物酶2和多效性细胞因子IL-6的酶促前体,既是抗炎介质,又是促炎介质,抑制Th17分化,淋巴细胞增殖,达到修复肠道损伤的目的。有研究对1500多份肠道疾病临床样本进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观察瘘管的恢复状态良好,证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具有可行性。另有研究发现,用细胞因子预处理间充质干细胞后,可激发其对血管的保护潜力,同时不会影响其在受损伤肠道内的归巢效应。同时,间充质干细胞还可通过诱导CD44+片段翻译蛋白来延缓辐射引起的隐窝死亡。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对肠道损伤及其修复过程中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作者臧成昊,杨金伟。
上一篇: 肠道菌群的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篇: 干细胞用于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成为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