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AMSCs对子宫内膜的修复和再生起到了积极作用2022-11-10 09:09:59

有研究表明,将hUCMSCs通过尾静脉注入内膜损伤的小鼠后,可通过降低转化生长因子和纤维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来减轻纤维化。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子宫内膜中呈阳性表达。子宫内膜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和上皮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的表达明显增加。血管标记物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普遍上调。前炎症因子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2在干细胞移植后的大鼠中显著下调。2018年,Cao等开展了用hUCMSCs复合胶原支架治疗复发性子宫粘连的I期临床试验。在粘连分离后将装载在胶原支架上的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基质细胞移植到子宫腔中。术后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病人子宫内膜平均最大厚度增加,子宫内粘连评分下降。hUCMSCs治疗可以改善子宫内膜增殖、分化和新生血管形成在组织学研究中也得到证实。

羊膜是胎盘的胎儿面,由单层上皮层、基膜层、间质层构成,具有无血管无神经等特点。hAMSC具有来源丰富、取材方便、不涉及伦理问题、低免疫原性、无致瘤性等优点。研究发现羊膜能释放有效的免疫调节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IL-6)与伤口愈合相关的生长因子,其基质中的透明质酸可以抑制TGF-β,TGF-β是一种强有力的促纤维化细胞因子,其减少可抑制胶原合成。这一机制也揭示了hAMSC移植能有效减少纤维化程度的原因。动物实验发现,与损伤后不治疗组相对比,hAMSCs移植显著降低促炎细胞因子(TNF-α及IL-1)的m-RNA水平,并增加抗炎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且大鼠子宫内膜较厚,腺体数量增加,纤维化区域较少。
另有研究报道,给予大鼠尾静脉移植hAMSCs,2周后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子宫内膜中散在分布PKH26标记的hAMSCs,子宫内膜腺体数目增加、纤维化程度降低,说明hAMSCs对子宫内膜的修复和再生起到了积极作用,可能是通过分泌作用产生VEGF细胞因子,诱导血管再生,从而促进子宫内膜的修复,但此研究中迁移至子宫受损部位的hAMSCs数量较少,说明干细胞移植的途径、浓度及时间均会影响其迁移至子宫内膜,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究。
 
出自《干细胞治疗子宫内膜损伤的研究进展》作者王亚飞,洪名云,唐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