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细胞的骨免疫学效应2022-11-21 09:41:55
骨免疫学概述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有研究表明破骨细胞激活因子由人外周血白细胞分泌,从而提示骨骼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而在2000年Arron和Choi首次提出“骨免疫学”一词,自此“骨免疫学”概念获得广泛关注——它强调免疫系统和骨骼系统的相互作用,其中包括不同的细胞以及参与细胞间通讯的介质和信号通路。作为一个复杂且高度动态的器官,骨由骨髓、骨质、骨膜、软骨、血管和神经组成,具有保护、支持、运动、造血及代谢功能。骨稳态通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之间的动态平衡来维持,是实现骨骼发育和修复的保障。其中成骨细胞主要负责骨形成,起源于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骼干细胞,最终分化为骨细胞;破骨细胞主要功能是骨吸收,起源于造血干细胞,通过M-CSF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相互作用分化为成熟的破骨细胞。除上述骨骼细胞外,骨周围微环境中的炎症细胞、内皮细胞和施万细胞也参与骨骼发育和修复。其中巨噬细胞在生理条件下的骨完整性和病理条件下的骨再生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也引起了最多的讨论。骨的常驻巨噬细胞包括破骨细胞以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观察到排列在骨表面的一组独立于破骨细胞的骨巨噬细胞(F4/80+)。它们除了位于骨表面与成骨细胞相邻,直接调节成骨细胞功能并维持骨稳态,还存在于骨髓中,有利于维持骨内造血干细胞的局部微环境稳态。
此外,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对于骨修复中成骨分化、血管重建至关重要。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参与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发育、维持和再生。研究显示,局部注射β-NGF后促进软骨向骨的转化来加速软骨内骨折的修复,并且NGF介导的骨修复涉及相互作用的p75和酪氨酸激酶受体A信号通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骨免疫效应涉及巨噬细胞和骨骼细胞的串扰。接下来将分别从巨噬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串扰3个方面综述巨噬细胞的骨免疫学效应研究进展。
出自《巨噬细胞的骨免疫学效应》作者田雨一,刘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