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MSCs的生理学特性2022-11-22 09:57:25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脐带组织的多能干细胞,相对于其他来源的干细胞,具有易获取、免疫原性低、易于体外扩增以及合乎伦理等优点。UC-MSCs在许多疾病中都可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急性肺损伤、肝衰竭、骨关节炎、红斑狼疮、糖尿病以及皮肤损伤等疾病。由严重创伤、烧伤、辐射等因素导致的大面积、慢性难愈的皮肤创面,会造成机体的生理功能障碍,而且容易进一步感染,严重影响伤者的生活质量。目前 仍在探索安全且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UC-MSCs是创面愈合、组织再生的潜在治疗工具,这为修复受损皮肤提供了全新的途径。UC-MSCs来源于脐带组织,与国际细胞治疗学会(ISCT)的标准所定义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共同特征,如贴壁增生,成纤维状,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外培养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但与BM-MSCs相比,UC-MSCs可以在体外传代(直到第10代) 中保持更稳定的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以及衰老标志物持续低表达,此外,UC-MSCs可通过对供体无风险的快速、简单、无痛、非入侵式的取样,且潜在的培养成本低、研究应用无伦理问题。UC-MSCs一般缺乏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CD34、CD14和CD11b)、血小板和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和胚胎样干细胞标志物(CD133),但表达不同程度的CD29、CD105(SH2)CD73(SH3/4)、CD44和CD90/Thy-1。由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分子的低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缺失以及CD40、CD80和CD86等共刺激配体的缺乏,使得UC-MSCs的免疫原性低。总之,这些特性为UC-MSCs的研究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出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皮肤创伤的研究进展》作者吴文哲,孙建伟,付长秀。
上一篇: 巨噬细胞的骨免疫学效应研究进展
下一篇: UC-MSCs修复皮肤损伤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