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类本科生的科研启蒙2022-12-05 09:05:16
现阶段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的途径有限。大多本科生接触科研的方式是在大学期间的各种竞赛,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鼓励本科生主动参与科研创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然而,如何鼓励本科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现今存在的难题。许多高校推出了相应的硬性政策将本科生创新竞赛与毕业、保研等挂钩,但另一方面,忽略了指导教师的奖励机制,导致了学生敷衍完成任务,指导教师意兴阑珊的局面,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最终,大部分的生物医药类本科生的科研启蒙依赖于毕业设计,这也是绝大多数本科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到科研工作的机会。届时,距离本科生涯的结束已经不远了,迫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提交审核等时间点,很难静下心去钻研和探索。基于现有的体系,本科创新科研人才起步较晚,错过了培养科研兴趣和科研思维的关键节点。在本科人才培养阶段,重量级科研机构的缺席。各高校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都是国家级的重要科研创新平台,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这类科研机构面向前沿科学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发挥原始创新能力的引领带动作用,也是多学科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聚集地。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该平台汇聚了生物医药领域多学科交叉的集成攻关大团队,其中包括75位国家高端人才引领的研究队伍,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200余人,各类研发人员1000余人(包括研究生和技术人员等)。如何有效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在本科教育阶段科研育人的引领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何在实践中培养高水平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本科生,适应前沿生物医药研发的人才?如前所述,根据对于困境的分析,本科生教育应更多推进多学科交叉教学、增加科研资源投入、丰富科研活动途径。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本科创新科研人才方面应发挥重要的作用。自2016年,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这方面积极开展了探索与实践。
出自《卓越生物医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魏霞蔚,向明礼。
上一篇: 生物医药类本科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困境
下一篇: 国家高端人才具有不同的生物医药学科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