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教育基地和科学传播平台促进合成生物学科技的发展2022-12-26 08:42:42

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带来涉及开源共享与知识产权、市场准入,以及伦理、生物安全(安保)等的问题,挑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治理体系。首先,应理清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及产业转化与产品准入等关键节点上的“新生热点”与现有管理政策和监管规范之间的接口,凡是能够“无缝衔接”的部分,可以通过实施案例,尽快明确。如果存在衔接问题,甚至漏洞和空白,可以从政策和研发两个方面,开展“调整性衔接”的研究和措施,尽早解决问题,降低操作成本。

对于在对新技术监管中明显具有不确定“风险性”或不正常“卡脖子”的问题,应该集中力量,面对问题 (而不是回避问题),开展监管科学和政策研究,建立科学、理性、有效、可行的管理原则,同时明确相应的主管部门,厘清责权,制定研发、生产、上市等各环节的配套政策和规范体系,并依法依律实施,实现“衔接的突破”。其次,需要从合成生物学的颠覆性特点出发,评估和研判其带来的伦理、生物安全等方面的新风险与新挑战,及时开展研究,并在厘清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风险防范治理体系。最后,应针对合成生物学科学传播与公众认知/参与的影响因素和有效途径等问题,建立合成生物学各级科普教育基地与科学传播平台,培养专业的合成生物学科普人才和传播队伍,促进合成生物学科技及其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合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跨学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合成生物学的会聚发展模式,需要创新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研究队伍的构成要形成立足于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和梯队,同时强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合成生物学的学科建设,夯实多学科专业基础,致力于跨学科的创新研究;通过实施相关的教育计划,逐步建立合成生物学的学科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国家、地方基地(平台)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培养具备跨学科研发能力的人才队伍。注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全面开展科学思维、自主学习、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跨学科交流等能力训练。通过合成生物学“会聚”研究能力的培养,保持独特的创新文化和合作分享文化,培育造就跨学科的研究梯队和系列人才,集中解决合成生物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产业转化问题。
 
出自《合成生物学:从“造物致用”到产业转化》作者赵国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