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移植细胞具有潜在致瘤性与致畸性2023-01-11 08:59:33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脊髓损伤发病率逐年上升,脊髓损伤是指各种因素作用于脊髓造成其结构、功能的损害,会导致相应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括约肌和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脊髓损伤可分为初级阶段和次级阶段,初级阶段为外因带来的原发性创伤对脊髓造成的诸如压迫、撕裂、牵张或剪切等机械性损伤,直接导致了脊髓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次级阶段以继发性损伤为主,主要是原发损伤带来的生化反应对相邻组织和细胞的破坏,从损伤部位向两端扩散,进一步导致沿脊髓的结构和功能障碍,并最终造成中央灰质的破坏以及邻近白质束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

当前脊髓损伤的常规疗法侧重于早期通过手术减压维持损伤区域稳定性,中期通过药物及相关干预措施控制继发性损伤,后期通过康复手段帮助恢复丧失的功能。但这些治疗手段起到的作用有限,无法从根本上促进脊髓再生,恢复神经功能。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胞移植疗法逐渐受到重视,当前研究最广泛的有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嗅鞘细胞和施万细胞等,通过开展临床试验,证实了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可行性。然而,细胞移植也逐渐被发现存在一定的弊端,有相关报道称移植细胞具有潜在致瘤性与致畸性,且免疫排斥风险更大。细胞旁分泌功能介导产生的外泌体,与源性细胞功能类似,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实验发现,使用外泌体治疗脊髓损伤可以产生与原代细胞移植类似的治疗效果,且避免了细胞移植的并发症。外泌体作为无细胞疗法的代表,具有结构稳定、可穿透血脊髓屏障、免疫原性低等优点,在脊髓损伤领域开辟出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出自《预处理方法改善外泌体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作者周禾山,谭龙旺,刘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