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MSCs对免疫系统中的调控作用2023-02-01 09:47:38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是近年来获得更多关注的成体干细胞,相对于BM-MSCs,它们有着更小创伤的获取途径、更强的增殖能力和更强大的免疫抑制能力。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比BM-MSCs有着更早期的胚胎学起源,是理想的MSCs获取来源。虽然最初提出MSCs可通过被诱导分化而参与组织的再生修复作用,然而这种方式非常低效,大量的研究证明MSCs的旁分泌作用是其主要的机制,MSCs的旁分泌作用主要通过在损伤部位分泌大量的生物活性细胞因子(主要包括抗炎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囊泡)而发挥治疗作用。MSCs分泌的趋化因子会募集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来分泌促炎因子,MSCs并不是本身就带有天然免疫抑制特性的,它需要促炎因子的刺激才会更大量地分泌抗炎因子,这是MSCs介导免疫抑制的关键步骤。MSCs分泌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前列腺素E2、白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等抗炎因子对免疫细胞有着广泛的影响。

其他方面,MSCs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造血生长因子对炎性反应损伤后的血管重塑至关重要。细胞外囊泡是MSCs衍生的膜封闭的颗粒,近期的研究发现在肾病的动物模型中,EV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是治疗肾脏疾病的一个新思路。MSCs对各种免疫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固有免疫方面,MSCs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调控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迁移。MSCs还可以被活化的NK细胞分泌的干扰素γ诱导释放IL-10、IDO、PGE2等,抑制NK细胞的过度反应。MSCs对巨噬细胞的调控主要是诱导促炎型的M1型极化为抗炎型的M2型。在适应性免疫方面,MSCs 主要是通过分泌抗炎因子TGF-β、IL-10、IDO等抑制T细胞向促炎型Th1、Th17分化,促进抗炎Treg细胞的分化。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者杨蕴钊,石美涵,周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