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转移与BMSC成骨分化2023-02-10 09:10:31
线粒体可以在细胞间自发运输,称为线粒体转移。这种运输的机制包括隧道纳米管、细胞外囊泡等。该过程通过调节受损组织中的细胞代谢发挥保护作用。微泡属于细胞外囊泡,可以在细胞间运输包括线粒体在内的某些细胞器。例如,MSC的静脉内移植可通过线粒体运输恢复中风引起的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治疗后线粒体代谢、形态和动力学均改善,说明通过线粒体转移治疗组织损伤是可行的。线粒体转移在BMSC与受损组织中广泛存在。在肺组织中BMSC中的线粒体转移可以增加脂多糖处理后肺泡上皮细胞的存活率,而在心脏则可促进多能干细胞衍生心肌细胞的发育。在成骨方面,从供体BMSC中分离线粒体并转移到受体BMSC中,受体BMSC表现出增强的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能力。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线粒体受体BMSC植入大鼠颅骨缺损处后新骨形成更多。线粒体转移可以调节BMSC分化方向,优化干细胞治疗功能,是一种促进骨缺损原位修复的可行技术。
BMSC在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是公认的,越来越多的学者聚焦于线粒体相关干细胞治疗的机制,期望得到更佳的治疗效果。例如,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可以通过阻止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和过量的线粒体ROS产生维持BMSC成骨分化能力。褪黑素作为哺乳动物内源性激素,被广泛用作抗失眠药。已证实褪黑素处理显著降低了氧化应激下BMSC中线粒体超氧化物的产生和线粒体膜的去极化并促进其成骨分化,并且褪黑素与NAC联用对这一过程展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这种老药新用的探索思路给线粒体相关BMSC治疗策略带来了新的契机,其有效浓度和不良反应已被把控,相比于重新研制新药大大提高了投入产出比,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出自《线粒体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作者李晨 甘雪琦.
上一篇: 3d的短期缺氧处理具有促成骨作用
下一篇: 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