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逐渐应用于干细胞的基因修饰中2023-04-06 08:53:10
逆转录病毒是具有逆转录酶和受体结合蛋白的脂质包膜的双链RNA病毒。与受体结合后,病毒包膜外层与细胞膜结合,病毒内化后将内容物释放到细胞质中。但逆转录病毒只能转染增殖较旺盛的细胞,因此常用于胚胎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基因修饰。除以上病毒外,杆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牛痘病毒、博尔纳病病毒和仙台病毒也逐渐应用于干细胞的基因修饰中。病毒是目前干细胞基因修饰最常用的载体,但潜在的细胞毒性、插入诱变和免疫原性等一些问题引发了与临床应用时的担忧。非病毒介导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干细胞基因修饰方法因其非插入基因转染特性,低免疫反应以及大规模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而逐渐获得研究者的关注。利用电流、声波和磁等物理方式可将目的基因导入干细胞中,对干细胞实现基因修饰。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基因转染可将转录因子SOX-5、SOX-6、SOX-9和BMP-2基因转染至MSCs中,并增强了MSCs向成软骨和成骨谱系的分化。使用核转染法可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转染至脂肪来源的MSCs中并诱导MSC成骨分化,所分化的骨组织成果与脊柱融合。超声波转染是利用超声波产生空化作用,细胞膜出现暂时且可逆的小孔,进而将基因递送至细胞中。利用超声转染可将生长/分化因子11的质粒DNA在体内环境下转染至牙髓干细胞中,并显著提升牙本质唾液酸蛋白的表达。此外,超声转染也可将小干扰RNA递送至MSCs中。
磁转染则有赖于磁性纳米粒和磁场的作用。与其他细胞类型相比,干细胞对外部环境更敏感,离体增殖速度较慢,对基因复合物的内吞能力较差。然而,磁性具有克服细胞膜屏障的能力,从而允许更多基因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细胞质,促进被动核进入,提升基因传递效率。在外部磁场的帮助下,在几分钟内将大量负载基因的磁性纳米粒集中到细胞膜上。负载基因的磁性纳米粒进而被内吞至细胞中,提高了基因传递的效率。在我们近期的工作中,成功制备了方形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在纳米粒表面修饰聚乙烯亚胺后可携载BDNF的DNA质粒。与同尺寸圆形磁性纳米粒相比,方形超顺磁性纳米粒具有更高的磁饱和度,可在无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对MSCs实现高效基因转染。此外,还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金纳米粒、二氧化硅纳米粒、碳纳米管和量子点等无机纳米粒对干细胞实现基因修饰。
出自《干细胞作为基因载体靶向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作者吴宏辉,高建青。
下一篇: 阳离子脂质体是最常见的基因递送载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