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类器官模型在前列腺的应用2021-10-25 09:21:28

前列腺癌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见的男性癌症,在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中报告了127万多新病例和将近36万死亡病例。 高度异质性是其主要特征,目前PCa临床上的常规治疗方案仍然是雄激素剥夺治疗法。

然而,大部分原发性PCa患者经过一段时期的ADT治疗后,会逐渐对ADT产生耐药性进而从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转化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由于CRPC具有侵袭性和高度异质性,致使不同 PCa患者对同一治疗药物常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导致药物临床试验的成功率大大下降。 因此,尽管已经开发出许多PCa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但均未能充分体现PCa的异质转化特征,导致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仍然相当有限,迫切需要异质性模型来概括PCa独特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
 
人源性类器官是指来源于多能干细胞或分离的器官祖细胞在体外通过三维(3D)培养技术分化出具有多种细胞类型,并形成与体内器官相似的器官样结构。 2014年,Gao等成功利用活检组织标本和循环肿瘤细胞培养出体现PCa 特异性改变的类器官模型,推动了类器官参与PCa相关医学研究的进展。与人源化异种移植、2D细胞系培养等模型相比,PDOs这种体外培养的三维微器官模型不但简化了动物实验的繁杂性,还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细胞或组织在体内的转化过程。
 
同时它在培养过程中能较好的维持遗传稳定性,反映亲代肿瘤的特征。类器官可再现肿瘤的异质性并与患者原发瘤对药物的反应具有较高相关性的特点,可用于模拟并间接观察处于不同临床阶段且具有不同特异性突变的PCa患者对各种抗肿瘤药物的反应,并评价其敏感性。同时,PDOs 模型便于体外进行大规模高通量药物筛选,在PCa异质性研究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出自《类器官模型在前列腺癌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作者周丽桂,张永斌,师长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