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类器官技术在构建疾病模型的应用前景2021-10-27 09:29:37

食管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在我国,尤其是河南、河北、广东以及江苏等省份,发病率明显较高。据2019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全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排在第6位和第4位。在我国食管癌的组织类型以食管鳞状细胞癌为主,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且疗效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深入了解 ESCC 的发病机制,为 ESCC 患者提供精准诊疗,仍是临床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

类器官是利用体外3D细胞培养技术在三维环境中培养后得到的多细胞团,具有近似源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肿瘤类器官主要来自胚胎干细胞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利用细胞因子来引导细胞分裂和定向分化。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组成干细胞培养微环境,是类器官更新和分化的物质基础。通过人为调控培养系统的成分,由细胞自主的分化为特定结构,完成类器官自组装过程。该培养方法不仅能够实现体外长时间增殖,还具有多次传代后仍能保持基因组特征和异质性稳定等优点。因此,类器官技术在构建疾病模型、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和个体化治疗研究、干细胞研究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在一系列恶性肿瘤中发现了肿瘤干细胞,继而成功建立人前列腺癌、胃癌、胰腺导管癌、结直肠癌、肝细胞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肿瘤类器官的培养方法。由于 ESCC干细胞缺乏特异性的表面标志物,导致有关 ESCC 类器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直到 2018 年,Kijima 等才从 ESCC患者组织中定向诱导并鉴定成功为ESCC类器官。
 
出自《食管鳞状细胞癌类器官的应用》作者刘卓健,周博,段芳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