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技术与肿瘤细胞联合应用提示临床病程发展2021-10-28 09:22:56
循环肿瘤细胞是指因自发或诊疗操作由实体瘤或转移灶释放进入外周血循环的一类肿瘤细胞。CTCs 的绝对数量、数量变化、细胞表型、扩增能力、组学分析、药敏测试等参数,正与肿瘤早期发现、分级、癌症预后、治疗方案指导、药物反应监测等临床工作建立起愈来愈多的联系。但 CTCs 在外周血中存在的数量极少,捕获率较低; 捕获后也存在小片段DNA干扰等诸多缺陷,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目前,研究者们将前列腺患者外周血中的CTCs用类器官技术加以培养,已经成功建立了前列腺肿瘤类器官模型,表明类器官技术不仅适用于细胞数量较大的样本,同样也适用于细胞数量稀少的CTCs。
研究者们对90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TCs进行动态监测及后期随访后发现,CTCs 数量多的患者生存期明显短于CTCs数量少的患者。这表明,CTCs能够作为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复查指标,其绝对数量的多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病情的发展。CTCs 成功用于前列腺肿瘤类器官的建立,提示其他肿瘤,包括ESCC,患者 CTCs 可作为类器官培养的细胞来源,为ESCC 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评估及精准治疗方面带来更大的价值。
目前,食管癌方面,类器官培养技术以食管腺癌方面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包括组织病理学、基因组学、克隆动力学及中等通量药敏试验,这对于今后ESCC类器官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以上工作在 ESCC 类器官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如: ESCC 类器官的体外培养环境与肿瘤在体内的微环境差异; ESCC类器官培养系统中暂无涉及体内的免疫成分和血管成分,培养体系仍需进一步优化; 对于 ESCC 患者手术切除组织培养的成功率还有待提高; 利用 ESCC 类器官所进行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仍需进一步与临床结合等。
出自《食管鳞状细胞癌类器官的应用》作者刘卓健,周博,段芳龄。
上一篇: ESCC高度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
下一篇: 肾脏类器官用于疾病模型的研究和药物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