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C高度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2021-10-28 09:16:43
ESCC的高度异质性不仅表现在不同患者之间,还表现在同一患者不同病灶之间,甚至同一病灶的不同时间。而ESCC类器官具有体外多次传代后基因组仍然保持稳定的明显优势,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其异质性。研究者们对 ESCC 临床样本进行基因组分析后显示,ESCC的异质性以瘤间和瘤内两种形式呈现,瘤间异质性指的是不同患者的肿瘤表型和分子差异,瘤内异质性是指同一肿瘤内的生物变异。ESCC 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层面。基因组层面主要是体细胞突变、拷贝数改变、染色质重排等; 而表观基因组表现在微环境变化和修饰变化等方面。Kijima等成功从临床患者活检组织中构建了ESCC类器官的系统,然而,鉴于肿瘤微环境的重要性,对ESCC类器官系统仍需继续优化相关分化因子、基底细胞和免疫细胞等成分,才能够真实地再现ESCC整体的异质性。
对于早中期 ESCC 患者来说,可以先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再评估是否接受手术治疗。与单独手术相比,新辅助放化疗确实能够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约有25%的患者对新辅助放化疗表现出敏感,但也有约20%的患者对新辅助放化疗不敏感。目前,胰腺癌类器官模型已经辅助临床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Banki等将10个食管腺癌患者来源的类器官对24种抗癌化合物的药物敏感性,与临床体内敏感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一致。提示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具有一定的药物选择和疗效预测能力,有望利用该平台预测不同患者的药物反应并展开个体化治疗。参考食管腺癌类器官的药物敏感性,ESCC 类器官的高通量药敏实验也需要注意由于类器官与原发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存在客观差异可能导致对药物敏感性出现偏差以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耐药性等问题,提示在ESCC类器官的培养系统方面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出自《食管鳞状细胞癌类器官的应用》作者刘卓健,周博,段芳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