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技术与其他新技术联合应用深入探索肿瘤发生机制2021-10-28 09:12:11
类器官是指由具有干细胞潜能的细胞进行体外三维培养后形成的细胞团,该细胞团不仅能够进行长期传代培养,其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组装的能力,并表现出稳定的表型和遗传学特性,显示出与来源组织相似的结构和功能。类器官培养依赖于胚胎干细胞或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多胚层分化能力,体外培养时能够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在刺激物的诱导下,也具有多向分化能力。ESCC 干细胞与ESCC早期复发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类细胞表面具有CD44高表达的特点。因此,类器官可以作为食管与ESCC干细胞研究的重要平台,进而推动食管上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及 ESCC 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对食管腺癌类器官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染色体多重核型分析、RNA序列测序等工作,并对食管腺癌类器官的基因组信息、转录图谱、驱动基因序列和位置、点突变序列和位置、拷贝数改变和核型多克隆性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注释。表明类器官培养技术能为研究肿瘤发生机制方面提供丰富的数据和资源信息。
虽然目前对于ESCC类器官与测序技术联合使用鲜有报道。但对临床368例ESCC患者组织进行单细胞测序,通过对其基因特征和肿瘤相关信号途经分析,能够成功将癌细胞与其他异质性细胞区分。未来,我们期待 ESCC 类器官能够与测序技术联合应用,为其发病机制探索提供更多的数据和信息。在 ESCC 的动物模型方面,已出现 p27敲除小鼠。研究者们利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成功构建了基因突变小鼠结肠癌类器官,这种基于类器官培养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联合使用可以用于小鼠类器官模型构建,期待这一技术在 ESCC类器官培养中发挥作用。
出自《食管鳞状细胞癌类器官的应用》作者刘卓健,周博,段芳龄。
上一篇: 正常组织的鳞状上皮异型分化的研究
下一篇: ESCC高度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