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正常组织的鳞状上皮异型分化的研究2021-10-28 09:05:38

肿瘤从发生、发展到恶化、转移及药物抵抗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和多环节相互联系的渐进过程,而利用类器官技术建立不同演变阶段的肿瘤模型,可以为各阶段机制研究工作提供可用的优质平台。

对于正常上皮组织而言,上皮细胞呈现出明显的极性,即细胞的两端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细胞极性是在多细胞生物中广泛存在的重要特征之一,通常可以通过细胞形态即可辨别。上皮细胞的一面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称顶端(游离面) ; 与顶端相对的另一面朝向深部的结缔组织,称基底端( 基底面) 。上皮细胞的顶端和基底端的形态和结构的差别保证了充分发挥其外分泌、吸收、屏障等生理功能。同时,细胞极性的形成是在诱导剂刺激下,由细胞骨架、紧密连接、桥粒等介导并重新排列,最终导致细胞内部的亚细胞结构或分子呈不对称分布。食管腺癌类器官模型让研究者们发现了细胞极性中断现象。
 
以食管腺癌类器官构建为例,细胞来源于食管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食管黏膜上皮为未角化复层扁平鳞状上皮,其中基底层由具有增生能力的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未成熟细胞组成,各细胞层之间形成分化梯度。正常食管黏膜依靠表层细胞的分化、基底细胞的分裂以及分化梯度之间相互平衡维持上皮细胞组织的稳态。但化学致癌物、辐射、酸、生长因子、炎性细胞等诸多因素均可以打破这一精细平衡,导致上皮细胞发生恶性分化,包括成熟细胞的反分化、未成熟细胞的异常分化和抑制正常细胞的分化。
 
正常鳞状细胞分化异常是ESCC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为ESCC常见的组织学癌前病变,小鼠ESCC 类器官模型与细胞谱系追踪技术相结合,表明ESCC的癌前细胞来源于基底角质层。 该模型与蛋白质分析技术相结合,能够确认影响癌前细胞与侵袭相关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出自《食管鳞状细胞癌类器官的应用》作者刘卓健,周博,段芳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