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外泌体表面蛋白的工程化2023-12-28 09:53:42

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经过特异性分选和封装,形成多个管腔囊泡,这些囊泡是外泌体的前体。在晚期内吞作用后,多个ILVs进一步发展为晚期内体。然后,一部分LEs进入溶酶体途径,而其他LEs与细胞膜融合,最终以外泌体的形式将多个囊泡结构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目前已经提出了不同的机制来解释外泌体的形成,其中大多数外泌体通过转运所需的内泌体分选复合体发挥作用,ESCRT被包裹在MVB中的管腔内,小泡被输送到溶酶体中进行降解,或以细胞外小泡的形式直接分泌到细胞外环境中。

外泌体进入受体细胞的机制可能同时涉及多种途径,外泌体可以直接与质膜融合,也可以通过吞噬作用、微胞饮作用和脂筏、小窝蛋白或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被吸收。不同类型的外泌体可能包含充当其他细胞配体的蛋白质信号,并且这些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可以用于靶向外泌体递送。这种自然机制激发了外泌体表面蛋白的工程化,用于靶向药物递送。外泌体广泛存在于所有体液和组织中,包括血液、尿液、母乳、羊水、滑液、腹水、唾液和脂肪组织。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药物载体的开发得到了巨大的进展,从类脂体到聚合物,多种药物载体得到广泛研究,但一般的纳米载体在体内循环容易受到肝脏、脾脏及其他器官的巨噬细胞地侵蚀,并且其稳定性较弱,针对性也较弱。而外泌体就完美地避开了这些问题。骨关节炎是一种由于软骨、韧带、肌肉和其他构成关节的结构退化而导致关节破坏的疾病。由于人口老龄化,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OA表现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关节炎发生在先前完整的关节中,没有任何刺激因素,而继发性关节炎是由潜在的诱发因素(如创伤)引起的。
 
出自《外泌体作为载体构建药物投递系统在骨科疾病中应用进展》作者杨培川,马剑雄,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