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状骨小梁数量与骨关节炎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2024-01-23 08:44:35
MURATOVIC等通过采集35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晚期骨关节炎患者的软骨下骨样本发现 [注:在术中将胫骨平台划分为存在且相对完整的软骨 (CA+)区域和具有严重退化/耗尽软骨(CA-)的相邻区域],在(CA-)区域下软骨下骨内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显著高于(CA+)区域骨组织,且(CA-)区域下骨密度及微观结构参数明显不同,软骨下骨吸收凹陷增加,在空间上与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增加的区域相关。且转化生长因子β1高活性区域内软骨下骨的小梁骨较正常数量升高约50%,骨量增加了38%,软骨下骨硬化程度更高且分布不均,其形态也发生改变,板/ 杆状骨小梁比例升高,而板状骨小梁增多是软骨下骨硬化的早期标志之一。生理情况下小梁骨以多孔网架结构按主压应力曲线规律性排列,以适应机械载荷增加骨强度,同时有助于在关节加载和运动过程中将剪切应力转化为压缩和拉伸应力。但伴随板状骨小梁数量的增加,使得局部骨骼硬度增加但连接性降低,且正常的各向异性丢失,迫使关节软骨和远端皮质骨必须接受和分散更多负荷,衰减和储存能量的能力被耗尽,从而加重关节超负荷。这些变化在骨关节炎的恶性循环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既往的研究也表明板状骨小梁数量与骨关节炎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LI等的体外实验也证实了转化生长因子β1过表达不仅提高了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还促进骨钙素及RUNX-2等成骨细胞相关标志物的表达,这与既往的研究结论软骨下骨的异常重塑是骨关节炎疾病进展的典型特征相一致,并进一步表明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是这些变化的起因或在此过程中发挥驱动作用。
出自《转化生长因子β亚家族调控骨关节炎中的作用》作者郭磊,齐岩松,牛啸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