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发挥了细胞间信息传递因子的作用2024-01-30 08:42:13
缺血性心肌病是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其的发病率仍在不断攀升。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代表的血运重建策略是挽救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生命、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特别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革新,PCI手术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血运重建手段,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死亡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再灌注策略带来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也逐渐被研究人员重视,国际上已经把该类情况定义为手术相关性心肌梗死或手术相关性心肌损伤,并指出该类损伤与患者的远期预后关系密切。因此对于I/R损伤的治疗成为了改善血运重建术后患者远期预后的有效靶点。细胞外囊泡衍生于神经酰胺和/或转运所需的内体分类复合体依赖性途径,在经历多囊泡体融合后,绝大多数的细胞以胞吐的方式将EVs分泌至各组织微环境或体液(血液、脑脊液、唾液等)中。随后EVs主要通过与细胞膜融合、内吞、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途径被受体细胞内化,将其负载的蛋白、核酸、代谢物等物质暴露于受体细胞的胞质中,其中一些小分子发挥了细胞间信息传递因子的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对易获得、高纯度、多谱系分化和强大的增殖能力等特点,通过移植MSCs或其衍生物已经被作为一种潜在的抗I/R损伤策略被广泛研究。MSCs包括多种多功能干细胞,广泛存在于脂肪、脐带和骨髓等多种组织中,传统观点认为其主要功能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细胞分化,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SCs还通过直接相互作用和旁分泌(直接分泌、产生EVs等)的形式参与了多种病理生理过程。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在调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作者谭景锐,江永鑫,王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