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肾细胞具有基因靶向性2024-02-23 09:19:00
SATO等基于前人对肠道干细胞生长微环境的研究,分离肠道隐窝,培养LGR5基因表达的肠道干细胞,成熟后按比例 (1∶5) 进行传代培养,发现在连续传代培养>1.5年中依然可保持基因型及生理功能的稳定。因此,肠道类器官模型在疾病建模研究中可用于探索传染病和癌症发生的确切机制,肠道类器官模型也可用于疾病发生机制研究,如营养物质对肠道健康干预机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病机制、GII.4 型人诺如病毒在人肠道组织中的增殖和转录机制;肠道类器官模型也可作为系统来识别生物活性微生物产品,评估它对宿主上皮的潜在作用;对于基因缺陷疾病,肠道类器官模型可用于基因组编辑技术集成的研究、细胞的治疗和药物输送工具。肾的功能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转运扩增肾元祖细胞”可在发育过程中产生哺乳动物肾脏的所有肾元,但由于它们数量有限、体外扩增能力差、难以在人体中获得,减缓了肾脏发育和疾病的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LI等研究发现,在适当3D培养条件下可通过干细胞体外培养产生肾脏类器官,例如支持小鼠和人类胎儿肾元祖细胞、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的肾元祖细胞的长期扩增,所获得的扩大肾元祖细胞在体外和体内都保持了基因组稳定性、分子同质性和肾形成潜力。另外,据此培养方式获得的非肾细胞具有基因靶向性,可以形成类肾素器官,植入体内后与宿主循环系统功能结合,通过过滤产生尿样代谢物。总之,这些发现为研究人类肾脏发生、肾脏疾病建模和诊断以及药物发现提
供了技术平台。
肝脏是细胞组成复杂、生理功能丰富、结构精密、相关疾病高发的器官,既是外源毒性物质作用靶器官也是最重要的解毒器官,肝脏类器官可应用于疾病模型、药物筛选和肝脏再生等诸多应用场景。
出自《类器官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和监管挑战》作者程玮璐,王泽华,张译丹.
上一篇: 系统适用于屏障调节因子的定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