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壳聚糖微球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有促进作用2024-06-20 09:18:18
多孔壳聚糖微球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多孔壳聚糖微球平铺到四氯化碳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表面后,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显著减少炎性浸润和肝细胞坏死的病理现象。有研究构建了过表达叉头框转录因子A2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三维支架培养系统,可以显著提高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方向分化的能力,随后将支架系统埋入到急性肝损伤小鼠皮下,结果显示1周后急性肝损伤表型显著改善且支架内有新生血管分布;进一步研究表明叉头框转录因子A2过表达可以促使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方向分化;在分化过程中,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旁分泌细胞生长因子和抗炎因子,并经血管系统作用于全身从而改善肝损伤。此种注射方案有效规避了静脉注射时产生干细胞性血栓的风险,相对静脉注射更为安全,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损伤提供了新的临床应用方案。此外,LIAO等运用生物正交点击反应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了肝窦内皮细胞靶向肽和近红外荧光探针,结果显示探针修饰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脂分化潜能无明显影响,但可增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窦内皮细胞结合能力。修饰后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到四氯化碳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体内后向受损区域的迁移数量增多,显著改善肝损伤表型。
有研究将中药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治疗急性肝损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茵陈四苓颗粒是中医名医孙同郊教授的经验方,包括8种中药材 ( 茵陈、大黄、栀子、白头翁、赤芍、猪苓、茯苓、白术)。研究表明茵陈四苓颗粒联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肝脏的病理结构,这一现象的分子机制可能是炎症信号通路 (核转录因子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受到抑制,或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上调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肝细胞的增生从而发挥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
出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损伤的分子机制》作者:杨娜,刘杨,郝慧琴.
上一篇: 细胞疗法成功的关键是维持干细胞的活力
下一篇: 雷帕霉素是细胞自噬的激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