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类器官的凋亡成像检测2024-10-09 08:42:45

对于二维细胞药物筛选,由于细胞生长在培养皿的底部平面上,可采用明场显微成像在固定焦平面上进行细胞存活状态观察,也可以采用MTT/MTS和CCK-8等方法实现高通量的结果读取。而对于三维生长的类器官,由于其具有复杂的空间立体结构,药物作用后难以在固定的同一焦平面进行高通量成像观察,通常使用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生物发光法测量细胞在药物作用后的凋亡情况,通过荧光酶标仪即可实现快速的信号读取。钙黄绿素(AM)/乙锭-1(ETHD-1)双染色法也常被用于检测类器官中活细胞和死细胞。AM标记活细胞,而ETHD-1标记死细胞或凋亡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或高内涵成像分析仪快速检测,可以获得细胞存活和凋亡的定量数据。

ATP生物发光法难以应用于微流控定制化类器官阵列药物筛选检测,因为常规荧光酶标仪通常只能适配多孔板培养系统。而AM/ETHD-1显微成像则可适用于阵列类器官的凋亡成像检测。此外,集成各种生化传感器的微流控系统也在类器官培养和药物筛选中展现出应用潜力。通过连续监测类器官的生物标志物,可为药筛结果评估提供更多维的指标。
 
类器官药物筛选因应用出口的不同分为两大类:其一为临床肿瘤药物的筛选,即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测试,类器官细胞来源为患者的穿刺或手术切除样本,所培养的类器官称之为患者来源类器官;其二为新药的高通量筛选,类器官细胞来源为干细胞和肿瘤细胞系,进一步培养为各种组织和肿瘤类器官,用于新药的药效和毒理筛选。在常规的类器官培养方法中,为满足后续规模化药物筛选对样本的需求,大多需要对类器官进行培养和增殖,尤其在需要重复测试增加结果可靠性和进行多药物组合筛选的情况。
 
出自《微流控技术在类器官药物筛选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作者:潘建章, 郑欣雨, 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