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ARDS是重症医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与热点问题2024-11-27 08:30:1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往往面临低氧血症、甚或呼吸衰竭等,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因此,自被认识以来,ARDS一直是重症医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与热点问题。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ARDS在基础研究、临床救治与诊断方面的新进展不断涌现,这些进展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希望,对提高ARDS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1967年,ASHBAUGH等首次报道了12例患者(病因:严重创伤、病毒性肺炎、急性胰腺炎和脂肪栓塞)出现呼吸窘迫、严重低氧血症以及肺顺应性减低,常规氧疗无缓解。5例患者应用了呼气末正压,病情得到改善。尸检发现广泛的肺部浸润、水肿及透明膜形,即弥漫性肺泡损害,并提出了ARDS的概念。1988年,MURRAY等提出肺损伤评分,即依据X射线胸片病灶占肺区面积、低氧血症评分、PEEP及肺顺应性等。该评分显著提高了临床对ARDS的认识,但局限性在于并未排除心源性肺水肿导致的低氧、未涉及发病危险因素、判断预后能力差。
 
1994年,欧美共识会议首次明确给出了急性肺损伤及ARDS定义。ALI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②动脉氧分压/吸入氧分数(PaO2/FiO2)<300mmHg(不考虑PEEP水平);③胸部X射线片示双肺弥漫性渗出;④肺毛细血管楔嵌压<18mmHg或没有左心房高压的证据。如PaO2/FiO2≤200mmHg,则为ARDS。该标准的不足在于:PCWP测量较为困难;当氧合指数PaO2/FiO2处于200300mmHg范畴内,急性肺损伤与ARDS难以区分等;对起病时间没有限定;未考虑呼吸机PEEP及氧浓度对氧合的影响。
 
出自《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基础研究与临床救治新进展》作者:金发光,陈键,赵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