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红细胞体外实验平台的建立2021-11-30 08:50:18
临床中,对于创伤或者手术中造成的大量出血的患者,输血是一种基本的治疗手段。红细胞具有结合并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为组织提供氧气并运走代谢产物二氧化碳;输血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增加组织供氧,改善氧合状态。但在临床输血中,做不到现用现取,患者输注的红细胞多为储存红细胞,即采用“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患者的输血,而红细胞储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系列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即为 “储存损伤”。比如,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溶血率的升高,回输24小时回输存活率降低,细胞 ATP 浓度降低,细胞携氧能力降低,膜蛋白、膜脂质过氧化,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升高等。目前临床上对输注储存血是否会造成患者的不良反应仍存在争议,主要原因在于现有临床试验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储存红细胞的储存时间不统一(7-14 天,20-21 天,28-42 天皆有);储存红细胞输注的单位/剂量不统一;是否滤除白细胞不统一;无法区分副作用来源于输血本身还是由于输注储存红细胞。而建立动物模型可以保证红细胞输入总量、红细胞储存时间、模型动物的疾病状态一致等,即能够滤除临床研究中难以平衡的混杂因素,以便深入研究储存红细胞输注效应。
红细胞储存后发生一系列形态结构、代谢、生理功能、生化和免疫学方面的变化,引起储存损伤。研究表明,体外储存14天的小鼠红细胞与人类储存42天的红细胞经历了相似的生理生化变化,并最终有相似的储存损伤。并且FDA规定用于回输的储存红细胞的溶血率小于1%,回输24小时存活率大于75%。实验拟用CPDA-1作为储存液,储存14天的小鼠红细胞作为储存红细胞(SRBC),储存时间小于24小时的红细胞作为新鲜红细胞(FRBC),建立小鼠红细胞体外储存实验平台,并检测红细胞储存后的生理、生化指标(如溶血率、回输 24 小时存活率),基本符合FDA对用于回输的人类红细胞的标准。
出自《丙酮酸钠减轻红细胞储存损伤及输注后肝损伤的研究》作者夏厦。
下一篇: 红细胞的制备和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