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再生疗法的出现为骨缺损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2024-12-27 08:23:28
骨缺损是由骨质疏松性骨折、创伤、炎症反应、恶性肿瘤和各种其他因素引起的骨组织局部缺失或不完整。对于小的缺损,骨组织可以通过自我修复和再生完成愈合。然而,当缺损尺寸超过临界阈值(约>2cm) 或骨周长损失超过50%时,骨缺损将难以愈合或者畸形愈合。临床上,骨缺损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骨移植,可以采用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或合成材料。然而,传统的骨移植手术存在着诸多局限性。自体骨移植尽管被认为是骨移植的金标准,但面临骨量有限、供骨部位并发症高等问题。相比之下,同种异体骨移植的优点在于取材广泛、骨量充足,且可以自行选择同种异体骨的结构,但存在免疫排斥和感染的风险。合成材料类型众多,遗憾的是这些合成材料的骨诱导和成骨性能有限,且吸收率不稳定,无法成为理想的骨替代品。因此,如何有效修复骨缺损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细胞再生疗法的出现为骨缺损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细胞治疗因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增强靶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而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细胞疗法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输注毒性、免疫原性、致瘤性和伦理问题。相比之下,细胞外囊泡被认为是细胞疗法更安全、用途更广泛的替代品,其在骨再生修复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细胞外囊泡是所有细胞类型分泌的异质性双层脂质膜囊泡的统称。细胞外囊泡亚型众多,根据生物发生途径和尺寸大小的不同,主要分为外泌体、微囊泡和凋亡小体3种亚型。外泌体在多囊泡体内形成,并在多囊泡体与质膜融合时释放,直径通常为50-150 nm;微囊泡是质膜直接向外出芽形成,直径在100-1000nm之间;凋亡小体是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形成的囊泡,直径为100-5000nm。细胞外囊泡携带多种内容物可以从亲本细胞转移到受体细胞,介导细胞间通讯和分子转移。
出自《工程化细胞外囊泡修复骨缺损的再生作用》作者:周洋,刘可鑫,王得利.
上一篇: HFSCs具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