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红细胞膜的改变2021-12-02 08:37:30

CD47作为红细胞膜表面一种膜蛋白分子,是自体免疫细胞识别红细胞的一种标志物。它的识别原理是被巨噬细胞识别并与巨噬细胞表面受体 SIPRα相结合,继而诱导巨噬细胞进行识别、吞噬。研究结果显示,红细胞储存期的前28天中,膜表面CD47分子的表达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并且在前14天内最为明显;还红细胞储存到28天以后,红细胞膜表面CD47分子的表达水平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升高。在红细胞储存期间 CD47分子表达减弱以及分布的变化,引起膜表面CD47分子与 SIPRα受体的结合对巨噬细胞的吞噬抑制作用被减弱,从而进一步导致输注病人储存红细胞后,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和发生血管外溶血。

红细胞的膜骨架蛋白是其保持其完整性的重要结构基础,这样的结构决定了红细胞的双凹圆盘状的形态,进而决定红细胞可以高效地通过人体微循环的物理特性。有研究发现,在红细胞储存第14天,红细胞骨架蛋白中锚蛋白Band3和Band7的比例都显著升高,但是血影蛋白显著地降低。红细胞膜结构蛋白基础的改变会影响红细胞膜的性稳定和弹性,有助于红细胞膜微囊泡的生成以及发生溶血
 
红细胞形成微囊泡是正常发育的一部分,是维持膜功能的一种方式,也是程序化的细胞死亡过程的一部分。储存红细胞通过膜丢失和脱落囊泡清除损伤的膜结构和膜上的损伤蛋白质和脂质,可能是一个有益的过程。流式细胞术可以计数和区分不同类型的微囊泡,但对小泡的敏感性较低。基于流式细胞术的表面标记微囊泡的检测方法是一个新发展的检测方法。
 
出自《脂肪血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代谢特性研究》作者杨俊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