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外泌体递药系统在DR治疗中的应用研究2025-02-13 08:41:44

外泌体不但可以直接或间接对DR起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外泌体进行药物装载缓释药效起治疗作用。外泌体以其生物相容性、天然靶向性及良好的生物屏障渗透性等优点被用来进行药物递送,通过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对外泌体进行修饰,这些修饰手段使外泌体能够更高效地作为药物载体,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潜在的副作用。

Shivakumar等将贝伐珠单抗装载到MSC-Exos中并进行注射,发现DR模型实验鼠的视网膜VEGF水平降低,血管渗漏和白细胞黏附减少且这些效果持续时间超过2m,远长于单独用药时间1mo。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可以减少治疗DR所需的注射频率,提供持续的治疗效果,并可能减少与频繁注射相关的并发症。Dong等通过使用锚定肽将抗血管生成肽连接到内皮细胞衍生的外泌体上,形成EXOKV11。发现EXOKV11通过视网膜下注射更有效地传递到DR模型鼠视网膜血管,EXOKV11比单独的 KV11更有效地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泄漏。外泌体直接给药可能会降低其功效,或迁移到其他组织,不同器官治疗的分泌递送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递送系统和基础。因此,眼病治疗可能需要一个控制和局部传递系统来提高外泌体在目标组织中的保留和功效。
 
探究外泌体在眼部组织的扩散路径、分布情况等有利于理解外泌体的递送行为,并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Mathew团队将骨髓MSC-外泌体进行荧光标记后,在活体大鼠玻璃体内注射,1d后在玻璃体中荧光强度达到峰值,在大约2.5d后从玻璃体中被清除,7d后小胶质细胞荧光强度达到峰值,14d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荧光强度达到峰值并于28d后不再可见。通过玻璃体注射外泌体,可以绕过血液供应限制、扩散障碍和免疫系统的清除‘在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中有显著优势。
 
出自《外泌体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者:董松果,宋春艳,侯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