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类器官模型在个体化化疗方案优化中的研究价值2025-04-18 08:34:19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恶性肿瘤,死亡率居世界前列,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全身化疗通过使用特定的药物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是胃癌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然而,胃癌组织存在高度异质性,传统的一线治疗方案效果不一。胃癌类器官在病理学上呈现不同的分化程度和组织结构,对化疗药物的疗效和耐药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胃癌类器官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帮助临床医师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实施精准医疗,减少不良反应。类器官是一种体外的三维立体微型细胞簇,高度模拟了体内相应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类器官可以来源于多能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和器官限制性成体干细胞,也可以来源于患者自身的细胞,以癌组织居多。2009年,Clevers将小肠隐窝的Lgr5+干细胞进行培养,形成类似于肠的隐窝-绒毛结构,由此拉开了类器官技术研究的帷幕。类器官研究在近10年进展迅速,目前,类器官培养技术已成功培养出小肠、胃、膀胱、肺、肝脏、结直肠、乳腺、心脏等组织类器官。类器官因其遗传信息保真性、组织结构相似性、可模拟人体药物治疗反应等优势,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的重要工具。
干细胞是人体最根本、最原始的细胞,也是治疗多种疾病、修复衰老和死亡细胞的“万能细胞“。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可以分裂成两个相同的干细胞,或者分化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成熟细胞。此外,干细胞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被诱导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这些特性使得干细胞成为类器官培养的理想选择。Lgr5+干细胞是上皮细胞癌的来源,胃癌中的肿瘤驻留Lgr5+细胞群可作为肿瘤干细胞驱动疾病的发展。2010年,Barker等利用小鼠Lgr5+胃干细胞成功建立了胃癌类器官;此后,胃类器官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出自《胃癌类器官在化疗药物敏感性测定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者:杨欣怡,尹毅锐,黄哲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