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类器官模型在益生菌功能评价中的应用进展2025-05-29 08:44:43
自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大规模应用以来,其在疾病防治与畜牧生产领域产生了显著效益,但伴随出现的耐药性等问题亦引发广泛关注,而作为抗生素的替代物益生菌及其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当进入肠道的益生活菌数达到1×107~1×1010CFU/mL可以确保对肠道的益生效果,另外,益生菌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肠道健康及增殖发育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肠道作为机体营养物质吸收与代谢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机体直接接触众多肠道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IECs的有序代谢在保持肠道健康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IECs作为益生菌-宿主互作的关键界面,其再生能力与益生菌的代谢调控功能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益生菌可通过分泌短链脂肪酸、胞外囊泡等活性物质,靶向调节Wnt/β-catenin、Notch等信号通路,进而影响肠道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动态,进而对肠道功能及营养吸收利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009年Clevers等人首先利用小鼠肠隐窝的单个LGR5+ISCs体外建立了小鼠肠道类器官模型。目前,肠道类器官在多种动物中都已经实现了体外培养,包括但不限于人、鼠、兔、猪、鸡等,并且已经广泛用于肠道健康的研究。
因此,本文旨在对增殖分化机制及不同益生组分的功能特点及其在体内实验和类器官模型中的实际研究等进行论述,为益生菌在动物生产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小肠作为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的层次结构和多样化的IECs共同协调完成消化、吸收和免疫防御等功能。小肠壁从内到外可分为四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出自《益生菌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丽,崔耀明,王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