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干细胞微环境调控机制及其再生医学应用2025-05-29 08:46:10
其中,黏膜层是最核心的功能区域,由绒毛、隐窝、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IECs是小肠黏膜层的主要功能单位,包括两个谱系,其一是分泌谱系,包括簇状细胞、内分泌细胞、潘氏细胞、杯状细胞;另一个是吸收谱系,包括吸收型肠上皮细胞。这些细胞在结构上高度特化,功能上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肠道的稳态。小鼠的肠上皮每2-3天替换一次,人类的每3-5天替换一次,这一过程是由位于隐窝底部的ISCs的持续增殖驱动的。ISCs主要有两种ISCs群体,一种是隐窝基部柱状细胞,也称为“活化ISCs,主要在隐窝基部。另一个ISC群体,标签保留细胞是慢周期ISCs,又被称为“+4ISCs“或“静止ISCs“,位于隐窝基底上方的第四个位置。研究表明,CBCs是所有上皮细胞谱系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根源,而LRCs在CBCs受到损伤时,又可以快速增殖并产生促进肠上皮修复的CBCs。在小肠绒毛表面广泛分布着杯状细胞,尤其在回肠部位,其数量相对更为显著。杯状细胞主要通过合成并分泌膜结合型及分泌型粘蛋白,参与机体的信号传导过程,与肠道共生细菌相互作用,共同构建起具有保护功能的粘液屏障。潘氏细胞位于小肠腺的底部,是一类独特的分泌型肠道上皮细胞,其细胞质顶部含有丰富的颗粒,这些颗粒含有抗菌肽和生长因子等重要物质并且在宿主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并且当ISCs受损时,潘氏细胞可以充当辅助细胞,通过提供Wnt配体和Notch刺激来补充ISCs,以维持干细胞微环境。内分泌细胞作为肠上皮细胞的重要成员,呈散在分布并形成独特的化学感应网络。EC细胞表面存在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各种营养成分的感应受体,当其接收到了肠腔中营养物质刺激后,能够释放相应的肠内分泌激素,进而动态调节激素释放。
出自《益生菌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丽,崔耀明,王秋梅.
下一篇: 短链脂肪酸在肠道稳态维持中的关键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