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纳米结构在白血病干细胞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探索2025-07-08 08:46:44
cb-Apt能够特异性结合CSCs表面高表达的ABCG2蛋白,共聚焦成像显示FAM标记的cb-Apt在结肠CSCs中呈现强荧光信号,而在对照细胞系中几乎无信号。此外,cb-Apt通过同时结合ABCG2二聚体并阻断药物泵送通道,增加底物药物的细胞内积累,有效逆转了耐药性。该系统的递送策略可归纳为以下三点:同时具有靶向CSCs和逆转多药耐药性的功能,能够克服传统药物非竞争性外排,其环状结构能显著提高核酸酶稳定性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近年来,适配体修饰技术进一步拓展至活体细菌靶向递送领域。通过在细菌表面偶联肿瘤特异性适配体,可显著提高细菌在肿瘤部位的定向富集效果,增强细菌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效果。这一新颖的递送策略在动物模型研究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肿瘤疗效和安全性,表现出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Dwivedy等研究通过设计和工程化新型DNA纳米结构,实现了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的高效靶向和药物递送。
DDA基于DNA折纸技术,通过Watson-Crick碱基配对将适配体精确排列于DNA结构中的特定位点,形成三维适配体排列结构或双适配体DNA纳米结构,将daunorubicin嵌入dsDNA,形成DDA-DCs,能够高效地靶向CD117和CD123的适配体。在体外实验中,DDA-DCs能够在极低的药物剂量下有效杀死癌细胞。在小鼠模型中,效果与临床标准剂量的1/10相当,显示出优异的药物递送效率。但作者未提及DDA-DCs的长期治疗效果和潜在的耐药性问题,临床可应用性还有待商榷。
出自《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及其适配体研究进展》 作者:潘尚阳,张文静,陈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