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干细胞异质性对临床治疗的挑战与对策2025-07-09 08:35:46
研究表明,与转移相关的BCSCs可动态处于EMT和间质-上皮转化两种状态,并具有不同的表面标志物和基因表达谱。以CD44+/CD24−为特征的间充质样BCSCs主要处于静息状态,位于肿瘤侵袭前沿;而ALDH+上皮样BCSCs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位于肿瘤中心位置。此外,这两种状态之间的BCSCs存在互相转变的可塑性,能够互相转变,这与不同的代谢途径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抑制自噬通过诱导果糖-2,6-二磷酸酶3表达,可促进BCSCs从转移休眠状态苏醒,并增强其自我更新和转移能力。尽管已有很多用于筛选BCSCs的分子表面标志物的研究报道,但当前对于BCSCs的表型特征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且缺乏通用的标志物组合特异性地识别所有乳腺癌亚型中的BCSCs亚群。此外,关于BCSCs标志物临床意义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争议,这可能与肿瘤间和肿瘤内的异质性有关,因此BCSCs群体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分子图谱和生物学特性。乳腺癌肿瘤内外异质性以及标志物的多样性,共同导致传统治疗方案疗效受限,容易引起肿瘤复发和耐药。
为此,发展基于患者个体特异性的精准医疗策略,提升基因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并结合实时动态监测与联合靶向治疗,有望实现对乳腺癌更为精准和高效的治疗。BCSCs能够在增殖和静息状态之间灵活转换,在特定刺激下重新进入细胞周期从而快速增殖。正是这种特性赋予BCSCs极高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因此成为肿瘤发生、发展和复发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具有CSCs特征的静息细胞不仅能够抵抗恶劣肿瘤微环境和抗肿瘤治疗的压力,还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
出自《乳腺肿瘤干细胞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耐药中的作用》 作者:张宏博,孙凤桂,孙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