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E型和M型乳腺癌干细胞在转移过程中的时空动态特征2025-07-10 08:25:37

α-N-乙酰神经氨酸α-2,8-唾液酸转移酶1在BCSCs中高表达,维持BCSCs的干性并促进肿瘤转移。去泛素化酶7B通过对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A进行去泛素化,介导H3K4/H3K9去甲基化,维持乳腺癌转移潜力。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5被发现是BCSCs糖酵解的正调节因子,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低生存率显著相关。SETD5通过与E1A结合蛋白P300/HIF-1α相互作用,促进BCSCs代谢重编程及转移。

乳腺癌转移与肿瘤干细胞亚群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研究表明,E型BCSCs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成瘤性,而M型BCSCs通常呈现静息状态。近期研究进一步揭示,在肺部转移灶形成过程中,E-BCSCs较M-BCSCs更具时空依赖性:M-BCSCs更易播散,E-BCSCs则更快定植。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长链非编码RNANR2F1-AS1在休眠的M-BCSCs中上调;NR2F1-AS1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发生EMT,增强乳腺肿瘤细胞的M-BCSC特征,进而促进原位肿瘤细胞的外散。值得注意的是,NR2F1-AS1还能够抑制E-BCSC特征的激活,从而抑制播散到肺部肿瘤细胞在肺部的再激活,最终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转移休眠。
 
BCSCs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多个核心信号通路在调控BCSCs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Notch、Hedgehog、PI3K/AKT/mTOR、BMP2、Wnt/β-catenin、STAT3以及NF-κB等,这些信号通路不仅控制原发性肿瘤区域BCSCs的生长,还通过激活EMT途径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出自《乳腺肿瘤干细胞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耐药中的作用》 作者:张宏博,孙凤桂,孙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