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干细胞在牙髓血管再生中的分子机制与应用2025-07-11 08:48:23
在临床中,牙髓血运重建术已经广泛应用,但在病例选择、根管内药物使用、冠部材料的放置及成功标准仍存在差异。从临床和研究的角度来看,牙髓血运重建术需要标准化的临床方案以及成功的标准,这或许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可预测性和一致性,促进该技术研究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干细胞是组织工程的三要素之一,其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的潜能,常被移植到受损区域促进组织再生。为了加快根管内血管再生,基于细胞移植促进牙髓血管再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同时将种子细胞和内皮细胞植入根管;二是将种子细胞诱导为内皮样细胞后再植入体内。牙周干细胞、牙乳头干细胞、牙滤泡干细胞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干细胞在牙髓血管再生中都有应用研究。但目前在牙髓再生研究中应用最多的牙源性干细胞是DPSCs,包括恒牙DPSCs和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DPSCs是一类来源于神经嵴的成纤维细胞样多能干细胞,与其他细胞相比,其获取简便,在数量上比其他类型的干细胞更为丰富,还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能力,有助于减少炎症反应和促进愈合。DPSCs与牙髓血管系统在空间上共存,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调节关系,在牙髓再血管化中被认为可以参与和促进新血管的形成和修复,并具有向内皮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是实现根管内牙髓血管再生的理想候选细胞。
此外DPSCs还通过锯齿蛋白1/Notch、肝配蛋白B2/肝配蛋白受体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核转录因子-κB等信号通路促进牙髓再生过程中的血管生成。Xuan等在两种动物模型中尝试了将SHED移植到损伤的年轻恒牙中,可再生具有血管、神经的牙髓。进一步对参与该临床试验患者的患牙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患牙内同样存在富含血管、神经的牙髓组织再生。
出自《牙髓再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燕飞,乔新,杨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