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与临床挑战2025-07-24 08:27:49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内源性急性肾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于同种异体肾移植、部分肾切除术,以及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压、脱水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等临床情况。RIRI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肾血流动力学改变、肾缺氧、炎症反应、肾内皮细胞和肾小管细胞损伤。由于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AKI死亡率高达50%,并显著增加了终末期肾脏疾病的负担。尽管目前肾替代治疗技术取得了不断的进展,但预后和死亡率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因此,探索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策略势在必行。目前,在干细胞领域治疗RIRI的研究逐渐火热,由于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功能性实质细胞的能力,因此被认为是治疗RIRI的一种极有前景的治疗策略。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细胞外囊泡,EVs可以介导细胞间的通讯,或减少母体细胞的有害物质,以维持细胞的完整性。EVs的内容物包括miRNA、mRNA、生长因子、补体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受体等。在RIR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发挥抗炎作用、免疫调节、血管生成、氧化应激等作用。
EVs具备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使其能够穿透细胞的生物膜屏障并避免细胞受到溶酶体的降解,在临床治疗中可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目前,大量研究表明EVs在RIRI的诊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EVs在RIRI中抑制炎症反应、进行免疫调节、促进血管生成、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肾小管再生、抗纤维化和调控基因表达等多方面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RIRI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出自《细胞外囊泡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豪杰 刘宪勤 王锁刚。
上一篇: 生物工程技术推动类器官制备的革新发展
下一篇: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多机制病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