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囊泡在肾损伤修复中的信号调控机制2025-07-24 08:32:32
此外,作为细胞间通讯媒介,细胞外囊泡传递信号,携带的miRNA等分子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其释放和接收形成反馈调节网络,共同影响RIRI的损伤程度和修复进程。Tang等研究发现Kim-1可靶向调节驱动炎症和纤维化的转录因子P65和Snai1,进而减轻肾小管间质炎症和纤维化,改善RIRI。总之,细胞外囊泡在RIRI的病理生理机制中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复杂且相互关联。深入研究这些机制有助于为RIRI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EVs是细胞在正常生理和疾病状态下释放的膜结合颗粒。EVs是直径为50~2000nm的脂质双层囊泡,由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空间,介导细胞间的信号传导。EVs包括外泌体(直径30~100nm)、微囊泡(直径100nm~1μm)和凋亡小体(直径1~5μm),并根据大小、生物发生和释放机制进行分化。外泌体是由核内体膜向内出芽形成,进而导致多泡体内腔内小泡的形成。当多泡体与细胞质膜融合,可将腔内囊泡释放至胞外空间,即为外泌体。
微泡是由细胞质膜直接向外出芽形成,即使在静止状态下,也可被组成性地释放,常在细胞激活过程中增加。凋亡小体是细胞在凋亡过程中释放而出,含细胞器、DNA、蛋白质和脂质等细胞成分。EVs是邻近细胞和远端细胞之间重要的细胞间通讯介质。其与受体细胞的相互作用包括配体释放并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或通过其表面的配体直接与囊泡结合,又或通过其与受体细胞的膜融合。因此,EVs可被靶细胞吸收并转移有效的介质。例如,通过EVs转移RNA(包括mRNA和microRNA)可改变受体细胞的表型。
出自《细胞外囊泡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豪杰 刘宪勤 王锁刚。
上一篇: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多机制病理过程
下一篇: 细胞外囊泡在肾脏生理与病理中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