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外泌体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转化挑战2025-07-25 08:44:24

但其在人体临床试验中使用EVs的药理学安全方面还存在诸多难题。其中包括EVs作为药物产品的分类,在人体使用的适宜剂量和效力、药物的安全性和保存方案以及药代动力学等仍需进一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以进一步明确。肾纤维化是RIRI的最终结果,肾间质晚期呈现纤维化病变。干细胞产生的EVs可降低纤维化评分和促纤维化因子α-SMA的表达,显示其抗纤维化特性,进而改善急性和慢性阶段的病理生理过程,对RIRI中受损肾脏具备保护作用。在IRI后立即和三天后静脉注射EVs,然后在不同时间点测试其效果,以评估EVs拮抗纤维化的进展。

在损伤后2个月处死的RIRI小鼠中,EVs治疗在组织学和分子水平上减少了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此外,促炎基因和上皮-间质转化基因的表达水平在EVs处理后显著恢复。在早期时间点处死的RIRI小鼠中,功能和组织学分析表明,EVs治疗可改善RIRI诱导的AKI。在分子水平上,在损伤后的第2天和第3天,观察到IRI小鼠中促纤维化和EMT基因减少。这些数据表明,在RIRI中,EVs治疗可改善AKI,并通过调节参与纤维化和EMT的基因来干扰后续纤维化的发展。这些都表明了EVs在治疗RIRI拮抗纤维化方面的诱人前景。
 
非编码RNA是EVs中的主要效应成分,在EVs的作用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中分离的微泡,在大鼠肾缺血45分钟后静脉给药,减轻了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肾小管细胞萎缩,而在该实验模型中,将这些微泡注入RNase会消除其有益作用。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非编码RNA在EVs介导的肾脏保护机制中的关键地位,为开发基于EVs的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出自《细胞外囊泡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豪杰,刘宪勤,王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