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HSCs活化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及治疗靶点2025-08-01 08:46:50

肝纤维化的核心病理特征为慢性肝损伤后修复机制失衡导致的细胞外基质的异常沉积与稳态失调。这一病理进程若持续发展,将导致肝实质发生不可逆的结构破坏与功能损伤,最终进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此阶段不仅可能诱发门静脉高压、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还会增加肝细胞癌的发病风险。因此,深入探究肝纤维化的分子致病机制并开发靶向诊断与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星状细胞的异常活化被认为是肝纤维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在生理状态下,HSCs可以维持肝脏稳态;而在慢性肝损伤时,HSCs在转化生长因子-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的诱导下活化成肌成纤维细胞。这一转变不仅显著增强了ECM的合成能力,还通过抑制ECM的降解过程,打破了ECM合成与降解的动态平衡。同时,活化的HSCs还会持续分泌多种促纤维化因子,进一步加剧肝脏损伤,形成“损伤-纤维化“的恶性循环。
 
外泌体作为直径30~150nm的纳米级细胞外囊泡,具有独特的双层脂质膜结构,其表面不仅保留了起源细胞的膜蛋白特征,还携带了特异性信号识别分子与稳定性修饰分子,这些特性共同赋予了外泌体靶向递送能力。外泌体内含的RNA、脂质及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共同决定了其复杂而多样的功能特性。其中,微小RNA作为一类长22~26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及部分病毒中。miRNA通过介导翻译抑制与mRNA降解实现转录后基因调控,已成为疾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外泌体miRNA可通过体液循环靶向调控HSCs活化,在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慢性肝病相关的纤维化进程中起关键作用。
 
出自《外泌体miRNA靶向肝星状细胞调控肝纤维化:从分子机制到临床应用》 作者:唐怡,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