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角膜修复中的机制研究进展2025-08-08 08:35:12

以上研究从直接细胞移植到无细胞疗法、从体外分化到体内调控,共同验证ADSCs治疗效果,逐步丰富LSCD治疗方案,为临床转化提供多样化参考。近年来,BM-MSCs因其多向分化潜能与免疫调节特性,逐步成为眼表修复的研究热点。BM-MSCs用于角膜修复已在材料优化、机制解析及临床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与ADSCs一样,BM-MSCs利用细胞治疗手段来修复眼表不仅涉及细胞分化替代,还依赖于旁分泌作用,即通过分泌TGF-β、PGE2等因子减少T细胞增殖与DC细胞活化,进而改善角膜炎症微环境。

在兔角膜基质缺损模型中,自体BM-MSCs通过PKH26标记证实其局部移植可促进角膜基质增厚与上皮重建,证明BM-MSCs是分化为LSCs的理想来源之一。在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中发现,结膜下注射自体BM-MSCs可显著减少CD68+巨噬细胞浸润,下调TNF-α、IL-2等促炎因子及VEGF的表达,进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并加速角膜上皮再生。虽然该研究确认BM-MSCs可通过免疫调节重塑局部微环境,但未观察到其分化为CECs的直接证据。
 
兔BM-MSCs在纤维蛋白胶支架与角膜基质细胞共培养条件下,可表达角膜基质特异性蛋白Keratocan,参与角膜基质形成,证实BM-MSCs具有跨胚层分化为角膜细胞的潜力。此外,BM-MSCs的分化能力与实验条件相关,当BM-MSCs处于角膜损伤部位中细胞因子梯度的特定微环境时,可以定向分化为CECs,直接参与组织再生。以上基于细胞治疗手段的研究从炎症抑制、组织再生等角度展现出BM-MSCs在眼表修复中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和分化替代能力。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重建眼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作者张沛, 陈茜茜, 蒲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