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细胞互作模型在代谢性肝病研究中的突破2025-08-12 08:58:05
除此之外,Liu等构建首个支持动态评估细胞状态和功能的方法的模型。该团队用循环免疫细胞灌注已接种小鼠肝脏原代肝细胞、肝星状细胞、Kupffer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肝脏芯片。通过注射250mg/kg对乙酰氨基酚或FFA分别诱导LoC模拟急性药物诱导肝损伤和MAFLD。实验数据表明,APAP暴露在LoC中诱导肝细胞坏死,FFA刺激下LoC中胶原沉积及肝细胞的脂质积累增加,而APAP和FFA共同刺激下,CIC从灌注液向LoC细胞层的迁移增加且LoC中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增加。进一步药物验证实验表明PPAR激动剂拉尼法尼可预防炎症的发生,减少FFA诱导的CIC迁移,并增加保护性代谢途径,而甲状腺激素受体β激动剂瑞美替罗能够减少肝细胞中的脂质积累,并增加LoC中FFA代谢产物的生成。该模型可用作活体动物实验前CIC和非实质细胞在肝病进展中的作用探究及MAFLD药物或分子途径的预筛选。随着二维细胞培养和三维类器官技术的不断进步,MAFLD的体外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类器官模型,其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体内肝脏的复杂微环境,在药物筛选、疾病机制研究及个体化治疗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类器官不仅能再现肝脏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能更好地反映肝脏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生物学特性,从而为MAFLD的病理机制解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进一步优化类器官的培养条件,以提高其在不同MAFLD发展阶段中的模拟能力,并探索其在药物开发中的更广泛应用。
同时,结合基因编辑技术,深入挖掘MAFLD的遗传学机制,将有助于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靶点,为药物筛选和精准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个性化的依据。此外,随着微流控技术和器官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MAFLD体外模型可能进一步实现多器官协同作用的模拟,从而推动系统生物学研究和临床新治疗策略的开发。
出自《非酒精性脂肪肝体外模型构建及药物筛选》作者赫明达,张茜,高俊灵。
下一篇: 胰岛素替代疗法的临床局限性与患者管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