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网膜移植在胰岛细胞治疗中的优势与机制2025-08-13 08:45:11
近年研究显示,大网膜的丰富血管网络和免疫豁免特性可显著改善PIOs存活。哈佛团队通过生物工程化大网膜构建纤维蛋白支架,将PIOs固定于网膜表面,其血管密度较肝脏提高2.5倍,且局部免疫细胞浸润减少,术后灵长类动物模型血糖稳定率达100%。大网膜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与间充质干细胞分泌抗炎因子及抑制T细胞活化相关。这一发现为胰岛细胞移植提供了新的理想部位选择,同时也为理解移植后免疫调节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皮下及肌肉组织移植虽操作简便,但缺氧微环境导致胰岛坏死率高达60%。通过预血管化策略,可提升局部氧分压和营养扩散效率。例如,脱细胞ECM支架模拟胰岛天然基底膜结构,促进VEGF-A分泌,使皮下移植的PIOs血管化时间缩短至7天,胰岛素分泌量增加40%。这些技术突破显著改善了传统移植部位的微环境,为临床应用中更便捷的移植方案提供了可能。
腹膜前直肌鞘下移植结合了机械保护性与血管再生优势。中国学者在Cell报道的临床研究中,首次证明了CiPSC制备的胰岛细胞疗法安全有效,患者在移植后75天内实现胰岛素不依赖,并维持血糖稳定超过一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7.57%改善至5.7%以下,持续血糖监测显示目标血糖范围内时间指标显著增加,超过98%。重要的是,在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不良事件,如畸胎瘤形成或移植物相关并发症。这一临床突破为T1DM的细胞治疗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
移植部位的微环境对于PIOs的存活以及功能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微环境优化需综合血管生成、免疫调节及代谢支持等多维度工程化策略,未来研究可聚焦于仿生支架设计与局部免疫调控技术的联合应用。T1DM的自身免疫特性,对移植的PIOs构成了严峻挑战,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积极结合基因编辑与免疫工程技术,开发出多种保护策略。通过基因编辑手段敲除胰岛细胞的免疫原性抗原,在非人灵长类模型中成功实现了移植物逃避免疫攻击的目标,并且在移植后无需长期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出自《胰岛类器官治疗1型糖尿病:前沿探索与临床应用》作者陈枕枕,宋小平,王雅洁。
上一篇: 干细胞衍生胰岛细胞疗法的临床转化策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