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干细胞来源胰岛细胞的安全性质控研究2025-08-14 08:33:56
间充质干细胞的共移植通过旁分泌作用抑制T细胞活化,并分泌促存活因子,使小鼠模型中PIOs的功能维持时间从30天延长至90天。这一发现为改善胰岛细胞移植后的长期存活提供了新的策略,同时也揭示了间充质干细胞在调节移植微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安全性方面,多能干细胞来源的PIOs存在致瘤风险。首例临床试验显示,通过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患者自体iPSC分化的β细胞前体,术后1年未检测到畸胎瘤形成,证实了分化质控的重要性。同时,CRISPR-Cas9技术被用于敲除LPP2,研究表明,敲除LPP2可显著下调c-Myc蛋白表达,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裸鼠移植瘤生长,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虽然还没有相关研究应用于PIOs,但这可能是未来解决PIOs致瘤风险的一个有力工具。PIOs的大规模临床应用需解决细胞来源异质性与生产工艺标准化之间的矛盾。日本RIKEN研究所开发的自动化分化平台,结合AI算法优化培养条件,将iPSC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分化效率提升至95%,且批次间差异小于5%,这提示我们该平台或许可以用于PIOs的标准化生产过程,以解决大规模生产PIOs时批次间的差异问题。然而,患者特异性iPSC的定制化生产仍面临高成本问题。通用型PIOs的研发成为折中方案,其通过基因编辑消除免疫原性相关位点,已在灵长类模型中实现6个月无排斥存活。
PIOs移植治疗T1DM的伦理挑战涉及干细胞来源安全性的潜在风险。CiPSC分化生成的胰岛细胞在临床试验中已显示出功能性治愈的潜力,但长期致瘤性仍需验证,例如北京大学邓宏魁团队的首例人体试验中,患者移植后一年未检测到畸胎瘤,但需更多数据支持。此外,ESC因涉及胚胎伦理争议,在部分国家受限,而CiPSC的非基因组整合特性为伦理争议提供了新思路。异种移植虽可缓解供体短缺,但跨物种病原体传播风险仍需严格防控,目前研究多聚焦于封装技术以隔离免疫反应,如海藻酸盐-PEG复合材料的应用可降低纤维化风险。
出自《胰岛类器官治疗1型糖尿病:前沿探索与临床应用》作者陈枕枕,宋小平,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