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iPSCs技术在基因修复中的挑战与突破2025-08-21 08:46:52

这一治疗策略有望抑制不稳定的α-珠蛋白链或异常珠蛋白四聚体的产生,促进正常血红蛋白合成,从而延长患者红细胞寿命。理论上,患者由此可恢复至轻度α-地中海贫血表型,从而减少甚至脱离输血等支持治疗。刘倩宜等研究指出,α-地中海贫血的致病突变具有高度异质性,现有研究优先针对高频致病突变位点开发基因修复策略。回顾性研究指出,我国广西地区HbH病就医患者中,由αCS突变引起的HbH-CS型患者占比达到73%,并以--SEA/αCSα突变型为主,其中42.2%的HbH-CS型患者最低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0g/L,因而这部分患者需频繁接受医疗干预,对治愈方案的需求更为迫切。

基于CRISPR/Cas9或CRISPR/Cas系统介导的同源重组修复,已有研究在--/αCSα或-αCS/αCSα突变患者来源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及皮肤成纤维细胞中实现了HbCS突变的精确修复,最高修复效率分别达到8.7%及9.34%。理论上,筛选成功编辑的iPSCs克隆并诱导其定向分化,所得的HSPCs可以满足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需求。
 
然而现有技术体系下,iPSCs向HSPCs的分化效率通常不足20%,未完全分化的iPSCs及分化细胞中残留的重编程因子会带来潜在致瘤风险。而受限于造血干细胞的静息特性及同源重组修复的细胞周期依赖性,在HSPCs水平直接应用CRISPR/Cas9系统进行致病突变精确修复的效率不足,并可能因双链断裂诱发基因组结构变异。在Cas9切口酶基础上搭建的单碱基编辑器及先导编辑器,有望在不产生双链断裂的情况下精确修复HbCS突变。
 
出自《α-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作者:刘倩宜,李欣瑜,方建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