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疾病,是真正的“直奔”2021-12-20 08:41:20
基因治疗通过修复“问题”基因治疗疾病,是真正的“治本”,具有一次性治愈的可能。这种极具吸引力的假设让人类对基因治疗的探索早在20世纪 60 年代就已开始。1961年,Howard Temin首次报道基因突变可以通过病毒感染发生遗传,从理论上提出病毒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可能性。20世纪70年代,Rogers基于前期理论假设②,使用野生型Shope乳头状瘤病毒为两例精氨酸缺乏尿素循环异常患者进行基因治疗,然而治疗后患者体内精氨酸水平没有任何变化。后经测序发现,野生型Shope乳头状瘤病毒基因不编码精氨酸,这是人类第一次基因治疗的失败。1990 年9月14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首次批准以治疗为目的的基因疗法临床研究申请。两例因腺苷脱氨酶缺乏导致的免疫缺陷病患者接受治疗,以携带正常ADA 基因的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在体外修饰患者白细胞后回输。其中一例无治疗反应,另一例4岁女孩获得一过性治疗反应。此后,世界范围内掀起基因治疗的热潮,仅20世纪90年代就有超过100个临床研究同时开展。尽管有确切疗效的寥寥,但却巩固了以病毒作为载体的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转氨甲酰酶部分缺乏的18 岁患者Jess Gelsinger在费城接受基于腺病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后发生严重免疫反应,4天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成为第一例与基因治疗直接相关的死亡案例。一年后,17例SCID患儿在法国接受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其中2例患儿继发急性白血病。此后,基因治疗的临床开发跌入底谷,但也迫使人们重新关注科学和技术发展,逐渐走向理性。
出自《基因治疗产品的开发现状与挑战》作者徐应永.
上一篇: 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下一篇: 已批准的基因治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