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焦亡在肿瘤微环境调控中的双重作用2025-09-09 09:14:39
结直肠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相对较低,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效果和预后均不理想。然而目前大多数结直肠癌的研究都还停留在外科层面,对于内部细胞和分子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的深入研究,炎症与肿瘤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被揭示,细胞焦亡作为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肿瘤免疫及微环境调控中备受关注。本研究系统梳理结直肠癌炎癌转化及细胞焦亡的研究进展,分析两者相互作用机制及细胞焦亡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慢性炎症通过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调控未分化细胞向癌症干细胞转化,构建促癌微环境;细胞焦亡由炎症体激活引发,经caspase家族及gasdermin家族蛋白介导,既可促进肿瘤细胞死亡,又通过释放IL-1β、IL-18等细胞因子影响肿瘤微环境,其作用具有双重性。针对炎癌转化和细胞焦亡的靶向策略展现出治疗潜力。本研究为理解结直肠癌发病机制提供了细胞分子层面的理论依据,为开发精准靶向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有助于推动结直肠癌治疗技术从外科为主向多机制联合干预发展,改善患者预后。
同时揭示细胞焦亡作为炎症性程序性死亡方式,通过gasdermin家族蛋白及caspases调控,既参与肿瘤细胞死亡过程,又通过释放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等细胞因子影响肿瘤微环境,为靶向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此外,SDG等化合物诱导细胞焦亡、NLRP3炎症体抑制等策略,展现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潜力,有望为患者带来更个性化、高效的治疗方案。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局限:多数机制探索基于细胞或动物模型,临床转化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待验证;炎癌转化与细胞焦亡的交叉调控网络尚未完全明晰,如不同炎症因子对细胞焦亡的差异化影响仍需深入解析。未来研究可聚焦3方面:一是扩大临床样本验证,推动SDG、GL-V9等候选化合物的临床试验,明确其在人类结直肠癌中的治疗价值;二是深化分子机制研究,解析炎癌转化与细胞焦亡的动态互作网络,挖掘关键调控节点作为新靶点;三是开发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结合多组学技术提升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精度,并探索细胞焦亡诱导剂与免疫治疗、化疗的联合方案,为结直肠癌精准治疗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出自《结直肠癌炎癌转化及疾病发展中细胞焦亡的研究进展》作者石智尧 ,高宇 ,刘丽坤。
上一篇: 结直肠癌发病机制与炎症微环境研究
下一篇: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历史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