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技术在AMD血管生成研究中的应用2025-09-18 08:48:03
在血管生成研究方面,利用微流控技术建立的RPE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三维共培养系统证实,在低糖或缺氧条件下,RPE细胞中VEGF的表达显著上调,这一现象与湿性AMD的病理特征高度吻合。然而,三维细胞模型的构建与维持仍存在技术难点,包括细胞来源的限制以及培养条件的优化等关键问题亟待解决。类器官技术作为新兴的体外研究模型,是通过干细胞或祖细胞体外定向分化形成的具有三维结构的微型功能组织。该技术利用ESCs或iPSCs成功构建了视网膜类器官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视网膜组织发育过程及疾病发生发展机制。视网膜类器官模型凭借其接近真实器官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组成多样性,为研究AMD的病理特征提供了理想平台。研究表明,基于iPSCs的视网膜类器官可用于探究遗传因素对疾病易感性的影响及药物干预效果评估。通过建立包含不同遗传背景的疾病模型库,研究人员成功模拟了AMD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疾病类器官模型中观察到NRF2抗氧化信号通路异常与线粒体自噬功能障碍存在显著相关性。基因编辑激活NRF2表达可有效降低活性氧积累,延缓RPE细胞的凋亡进程。
但该模型的构建和培养条件复杂,目前仍面临细胞成熟度不足、长期培养稳定性差和体内相关性验证等挑战。基于微流控技术构建的器官芯片模型是一种创新的体外实验系统,通过在微型芯片上精确调控细胞培养微环境,有效模拟体内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组织微环境特征。该技术为AMD等眼科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手段,在模拟RPE细胞与脉络膜组织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出自《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体外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作者陈鑫,莫亚欣,刘新宇,。
上一篇: 干细胞技术在AMD研究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