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分布与归巢机制研究2025-11-07 09:11:08
了解MSCs的体内命运是理解其作用机制的前提。MSCs是回到目标病变部位以达到预期效果还是通过远程控制起作用,这些信息至关重要。虽然当前MSCs体内命运的动态过程及其与生物学效力的相关性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有些重要信息值得关注。MSCs的典型直径在15~30μm之间,连续体外传代后其尺寸将变得更大。MSCs相对较大的体积导致其在静脉给药后被肺毛细血管系统捕获,这种现象被称为肺首过效应。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予小鼠静脉注射数分钟后,约80%的hMSCs在小鼠肺部被观察到,之后数小时至数天内,hMSCs再分布到小鼠的肝脏、脾脏或其他组织,并逐渐从体内完全消失,半衰期为24h。MSCs的肺部捕获是影响其生物分布的关键因素。MSCs体内分布受到给药途径、细胞大小、细胞来源、培养条件、细胞免疫学特征、标记和检测方法以及动物大小和疾病模型的影响。MSCs跨越血管内皮定向趋化至损伤部位,在目标组织中被捕获,这一过程称为“归巢“。
MSCs的归巢机制仍在研究中,一般认为其表面表达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等受体,这些受体与相应配体相结合,共同趋化MSCs至靶器官。目前已报道的MSCs归巢相关分子包括:趋化因子受体、黏附分子选择素和整合素、基质金属酶以及受损组织分泌的因子等。阐明这些分子在MSCs归巢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将为提高MSCs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奠定理论基础。MSCs归巢能力与所处的炎症环境以及培养条件高度相关,对依赖于向特定部位迁移为作用基础的产品,应评估MSCs的归巢效力。尽管MSCs具有向损伤组织特异性归巢的特性,但最终在靶部位测到的归巢量极少。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效力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作者王进美,秦美蓉,王 平。
上一篇: 全球间充质干细胞产品监管现状与挑战
下一篇: MSCs在肺脏和脾脏中的免疫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