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的病理机制与治疗挑战2025-11-12 08:56:28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是外周动脉疾病最严重的阶段,主要表现为肢体静息痛、溃疡及坏死,严重时可导致截肢和患者死亡。CLTI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组织缺氧、炎性反应以及感染等多个方面。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血管成形术和旁路手术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但对于晚期患者效果有限。因此,探索新型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来源广泛、获取相对简单、免疫原性低以及强大的再生潜力等特点,逐渐成为CLTI治疗的研究热点。MSCs在促进血管新生和改善缺血组织血流供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为CLTI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MSCs是一类起源于中胚层,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广泛存在于全身多种组织中,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根据其来源,MSCs可分为成人来源的MSCs和胚胎来源的MSCs。MSCs呈成纤维细胞样,具有塑性贴壁性,能够在体外增殖并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
MSCs表达特异性表面抗原,例如CD29、CD73、CD90、CD44和CD105,缺乏内皮标志物、造血标志物以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由于所处微环境的不同,不同来源的MSCs在增殖能力、分化潜能及免疫调节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使得它们在再生医学中具有不同的应用潜力。MSCs促进血管新生。在缺血微环境中,MSCs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促进血管新生。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刘志强,谷旭放,倪爱新。
上一篇: 肠道干细胞与微生物互作的稳态调控机制
下一篇: 间充质干细胞在炎症调控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