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治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2022-02-07 09:12:19
脓毒症是一种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所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ICU中常见的危重症。每年全球新增数百万例脓毒症患者,其中超过1/4的患者最终死亡。近年来随着对脓毒症病理生理的进一步了解和脓毒症治疗研究的开展,脓毒症的预后有所改善,但病死率仍然很高。病原体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对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去脓毒症治疗方案的研究中,主要围绕着抑制脓毒症早期的过强炎性反应开展。但是经过多次临床试验发现,单纯阻断炎症因子或炎症信号通路对脓毒症的治疗效果欠佳。这提示脓毒症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将脓毒症看成一种机体过度的免疫应答显得过于简单,抑制单一炎症介质所起的疗效有限。干细胞具有减轻组织损伤、修复受伤组织的潜能,同时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和较强的抗炎及抗细胞凋亡能力,因此,可能为脓毒症治疗带来崭新的前景。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从多种成体组织中(如骨髓、脐带血和脐带组织、胎盘组织、脂肪组织等)分离出来且相对容易培养和扩增,同时有部分临床前研究提示 MSC能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故干细胞治疗或能成为脓毒症治疗的新的潜在手段。
早期研究认为MSC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干细胞通过分化来替代受损的脏器细胞,但现今已经证明这并不是MSC发挥其作用的主要机制,MSC通过多种可能途径发挥作用。MSC调节炎症因子:MSC能通过促进抗炎因子产生和降低促炎因子生成来减少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反应,从而减轻组织损伤。研究表明,MSC能产生抗炎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IL10、IL13,同时降低 TNFα、γ干扰素、IL12、IL6等炎症因子的生成。
GonzalezRey等给脓毒症小鼠注射人MSC后,发现小鼠脓毒症的炎性反应和病死率均降低,而抗炎因子 IL10水平增加。另一小鼠脓毒症模型研究发现,经过静脉注射MSC治疗后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较,其抗炎因子IL10水平增加,同时炎症因子 TNFα和 IL6水平降低,且实验组小鼠肝肾功能较治疗前改善,血管渗透程度减轻,最终结果提示在给脓毒症小鼠模型静脉注射MSC后,小鼠存活率增加。
出自《间充质干细胞在脓毒症治疗中的探索及机制》作者吴振平,张文苑,沈佳聪。
上一篇: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肿瘤的作用
下一篇: MSC调节组织修复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