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意义2022-02-11 09:06:48

1957年,IBD首次在美国的甘保罗镇发生,距今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其病原IBDV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给全球的养禽业带来了严重危害。IBD 在中国的流行已经超过40年的时间,给我国养禽业造成了极大损失。2018年中国出栏肉鸡107亿只,其中以地方品种鸡作为素材培育出的优质鸡占肉鸡出栏总量的37%。广西是全球最大的放养鸡产区之一,2018 年出栏优质鸡总量约7.5亿只。因为优质鸡的饲养模式多为林地或山地放养,生物安全水平低,而IBDV对环境的耐受能力极强,对放养鸡群有严重威胁。为了更好的防控IBD,持续监测IBDV的流行情况并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9月-2015年12月间,本研究从广西29个疑似IBD发病鸡群采集的病鸡法氏囊组织样品中检测到IBDV阳性。将阳性样品经CAM途径接种9日龄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成功获得29株IBDV分离株。同课题组在2000年1月-2012年8月间对中国南方地区IBD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本研究中发病鸡群的日龄为22-115 日龄,其中70日龄以上的发病鸡群占17.2%。本研究较之前的研究中发病鸡群的日龄(6-70 日龄)有增大的趋势,同时在本研究中没有发现3周龄以下的发病鸡。vVP2基因被广泛的应用于IBDV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中,对IBDV的基因分型就是根据vVP2基因序列进行的。研究表明 IBDV 基因组B节段对IBDV的致病性有重要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基因组A、B节段同时进行序列分析。考虑到实际情况,通常在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仅对基因组部分基因序列(A节段为 vVP2基因,B节段为VP1b 基因)进行序列分析。通过序列分析,本研究中29株分离株vVP2、VP1b基因序列间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89.6%(nt)、≥92.4%(aa))。29 株分离株 VP1b 基因序列间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 95.3%-100%(aa)高于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 89.6%-100%(nt)。比较分离株与参考株 vVP2 基因序列间的相似性,29 株分离株中有 27 株分离株与 vvIBDV 参考毒株间的相似性(≥94.9%(nt)、≥97.5%(aa))高于non-vvIBDV参考毒株间的相似性(≤94.1%(nt)、≥96.8%(aa))。
 
出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新型疫苗的研究》作者陈果。